我的软件研发套路

春节回来之后,调整到一个新的团队工作。

团队,是已有的;所用的技术栈,不熟悉;所做的业务领域,也涉猎甚少。挑战比较大。

管理层对团队的产出不满。我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团队的效能。

目前团队的软件研发管理没有套路,比较随性,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软件研发中常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先把自己当成一个教练,梳理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团队当前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裁剪,在个别项目中陪着团队用起来,形成适合这个业务、这个团队的干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改变:习惯,规范,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公司有惯性,团队有惯性,要进行改变,不能下猛药,要慢慢调理,从小处入手,从接受意愿强的部分开始做起来,产生效果,再逐步推广。

同时,一边当教练,一边当学生,学习新的技术栈,学习新的业务领域,让自己尽早能下场成为队员。

在这个情况下,要求自己把软件研发的套路,提炼出来,成文,以便于团队内的沟通。

领域:应用系统的软件研发

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这些关键词来概述:

  • 业务分析:对象关系图,状态图,活动图,用例图,外加报表需求。

  • 分析和设计过程:静态模型 => 动态模型;建模结果 => 存储结构、内存数据结构;前后端对接的restful API列表。

  • 项目scope:用例图 => 功能特性(叠加非功能特性)=> 任务拆分 =>工作量评估(前端、后端、测试)。

  • 项目过程:项目启动,项目计划,检查点,敏捷,复盘。

一、业务分析

做应用系统,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

要解决业务问题,首先得理解业务,理解一个业务有哪些参与者(Actor),他们分别有哪些诉求、哪些问题。

所以,首先要从业务的理解和分析入手,进行业务建模。

这几年业界提得比较多的DDD,也是业务建模的一种方法。识别业务对象,划分子域,设计聚合关系,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我习惯从三张图入手:

  • 对象关系图

  • 状态图

  • 活动图

这里的对象关系图,接近于UML中的类图,目的是识别业务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状态图和活动图也基本上是UML中的定义。

对我来说,这三张图承担了Ubiquitous Language的作用,作为业务方、产品、开发、测试等项目成员之间用来沟通业务和方案的通用语言。

识别业务对象,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

对象关系图,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梳理业务对象及其关系。一般需要多张图,才能把一个系统的业务对象及其关系都描述出来。对象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还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分别用不同的图来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

关系的描述,简单粗暴地,区分1对1、1对多、多对多就可以了。去年我发现飞书上画UML图的工具不错,可以用聚合、组成、扩展这些标准化的关系,效果更好。

样例1:1:n 关系

样例2:用 聚合、扩展等标准化的描述

系统的使用者,一般也会在对象关系图中进行分析。

对象关系图,属于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则用状态图和活动图来描述,两者可相互印证。时序图,用的比较少,一般只在调用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或者跟第三方有比较多的调用关系时才画,一般在设计或编码阶段使用。

状态图:首先要识别对象是否存在状态。如果有状态,有哪些状态;是否存在多个维度的状态;对象之间的状态,是否存在关联性;

活动图,一般按泳道图的方式来画。如果业务比较简单,也可以简化。

业务建模一般就用这三类图。

在撰写这三类图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名词表,以及各种枚举值等主数据。

除了业务建模,还需要梳理系统的需求边界,设计系统功能,所以还需要用例图,从业务目的出发,分解出功能点、特性。

每个功能点中,除了业务逻辑,可重点说明对关联对象的限制、影响。

报表需求,也是在这个阶段需要收集的重要信息。从报表中可以反推和验证业务对象及其关系。报表的统计需求,能帮我们发现一些维度、主数据,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另外,报表对数据存储结构设计的影响也比较大,需要尽早收集。有的产品负责人会忽视这一点,认为报表需求可以在系统跑起来之后再做。在过往的工作中,多次遇到在做报表的时候,发现数据缺失,或者数据的颗粒度不满足需求,导致产生很大工作量。为了满足报表需求,调整数据结构,增加数据冗余这类工作更是常见。

在慧点科技的时候,到客户那里调研需求,除了到各业务部门访谈,索要组织架构、索要各种表单和报表,就是标准动作。拿着这些东西,结合访谈内容,结合每个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二十年过去了,这招依然管用。

业务分析,是平时我最关注的,也是在实际工作中花时间最多的。

二、概要设计

设计文档,一般只做到概要设计。除非有特别复杂的业务逻辑,单独画流程图,做详细设计。

文档,缺少越好。

自己不看的文档,不要写;可写可不写的,不要写。

文档管理最难的在于更新维护,保持其up-to-date。写得越多,维护工作量越大。没时间维护,文档的有效性就变差,慢慢得就没人看,没人看就更不会有动力去维护,恶性循环。

概要设计,我主要关注两部分:

  • 数据库存储结构

  • API清单,目前一般是Restful API清单,用于前后端对接,或者服务之间调用。Restful API清单,只需要写到 method 和 url 就可以,不用详细描述参数和返回值。

除了这两类之外,还会就某些专题要求提供设计文档,例如部署拓扑的设计、特定模块的代码结构设计。

对于设计,我的观点:

  • 设计要解决的是结构性的问题。数据结构、代码结构、接口定义,都涉及结构,所以都要关注。不影响结构的细节,在设计阶段知其大概就可以。

  • 设计要回答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为什么不选择另一个方案。我经常发现“为什么不”是一个好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要找到影响设计的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至少提供两个选项,并说明为什么选择A而非B,这样才能把设计决策说清楚。

文档的具体形式,不一而定。

可以用思维导图,可以用Excel表格,可以用ppt,也可以手写手绘拍照存档。数据结构的描述,可以单独写文档,也可以直接引用代码。

三、项目管理

工作中经常要面对一个问题:这个事情什么时候能做好?

很多时候,挺难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

把过程拆解开来看。

首先是确认目标

业务方经常只是给出一个笼统的描绘,需要先搞清楚其真正的诉求,搞清楚目标。

目标的描述,要从业务角度来进行。结合场景,描述要在系统中让用户能完成哪些事情,并把这些事情排出优先级。实际操作起来会复杂一些,不只是比较实现A和实现B哪个更重要,很多时候的比较是类似A这件事的体验从60分升到80分,跟B这件事从系统不支持到能支持(60分)的优先级。需要进行拆解,拆成比较小的条目,以便于比较,即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画用例图把用户诉求细化为具体的功能点、特性点,有助于找到用户的关注点,有助于安排优先级。除了功能特性,非功能特性,业务规模、性能、可用性、安全性,这些也需要了解,加到工作任务里面。

需要注意的是,拆解之后,我们不能忘记真正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业务目的,不要让自己迷失在繁多的功能点里面,忘记了本谋。

其次是工作量评估

从在巴克莱开始使用Scrum之后,我觉得Story Point这个方法挺好。根据业务对象的属性多少和复杂度等因素,综合评估,根据基准任务来进行规模的评估。例如,把一个不超过10个属性的简单对象的CRUD功能,设为基准,对应2个SP,其他任务就根据和它的对比来估算。一个任务的工作量估算值只能从1,2,3,5,8,13,21,∞中进行选择。

前端、后端、测试,各自评估自己的。

评估的工作量,包括设计、编码、自测、集成测试和问题修复,包括过程中所需的沟通、文档编写,从接受任务开始,到完成交付目标为止,需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团队里每个人都要对每项任务提供评估。

如果不同的人,提供的估算值相差很大,例如 3 vs 8,就需要沟通,这种情况,常见的原因有两个:1. 对任务的目标和边界理解不一致;2. 实现方案有重大分歧。

尽早发现问题,尽早沟通解决。

第三,才是排期

如果积累了数据,每个人每周能完成多少个Story Point,排期就比较容易。

项目的时间和人员经常是固定的,这时就需要根据每个任务的客户价值和工作量,综合评估优先级,选择项目范围。

现实中比较麻烦的是一个人同时在多个项目中。有不少人,特别是不具备软件研发背景的,希望工程师并行工作。一个人同时处理多个项目,分时并发,看起来很高效。但一个人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思路切换,环境切换,都会产生消耗,而且很容易影响质量。

另外,任务之间的先后依赖关系,多人协作时的进度协调,关键路径和优先级的调整,这些都是日常要做的。小团队小任务,口头沟通就够了。中等规模的,甘特图这个古老的工具就挺管用。

这些都是常规动作。

在项目管理上,我看到的比较多的问题是两个。

一个是沟通不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点很多,比较大的问题是一线员工只看得到眼前的具体任务,不了解背景和目标,对后续的工作安排没有预期。需要通过项目启动会、晨会、周会、部门月会等方式,一方面自上而下传递信息,另一方面也让一线员工有机会发出声音。这里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才能形成合力。

另一个是不复盘,不闭环。个人、团队,缺少复盘,没有从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低水平重复。

我的套路,大体也就这些。

没有妙招,只是本手。具体的工具、方法,也非独创,都是业界十年前、二十年前、乃至更早就在广泛使用的,对很多人来说,基本功而已。

我的套路只是把这些基本功做到位,做扎实。

在现实中,无论个人、团队,只要把基本功做到位,就可以达到前20%,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

最后一点,无论流程、工具、方法有多好,承载研发体系的,是人。带团队,最重要的一条,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工具或资源。关心队员的成长,关注他的喜怒哀乐,才能够真正建立信任,形成战斗力。

黄鹤

2023-03-18

文章出处登录后可见!

已经登录?立即刷新

共计人评分,平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票!成为第一位评论此文章。

(0)
扎眼的阳光的头像扎眼的阳光普通用户
上一篇 2023年4月22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

此站出售,如需请站内私信或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