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美国汉诺斯小镇的达特矛斯学院,约翰·麦卡锡、马文·闵斯基、克劳德·香农等学者聚在一起,共同讨论着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问题。他们讨论了很久,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却为讨论内容起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自此,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56年也就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这也就是历史上的达特矛斯会议。自会议开始,人工智能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从“AI,跟我有关系吗”,到如今AI风头正劲,AIGC,ChatGPT等大模型的问世也预示着AI时代真正的到来。
AI时代下,人们焦虑什么?
大数据模型的发展,以及ChatGPT,星火等一系列AI工具的出现,让一大批打工人患上了AI焦虑症。焦虑着自己会不会被取代?我不会AI怎么办?什么是LLMs?等等等等。于是乎AI浪潮下的第一波红利便是:9.9教你如何使用AI的;某宝上卖梯子的,卖账号的,做代理的;以及各类做知识付费自媒体的,无一不赚的盆满钵满。讨论的话题如果不包含AI,GPT就感觉与时代脱轨。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散播焦虑,在这依然是物欲的年代里,内心焦虑却成了最大赢家。
所以呢?
所以,AI到底是时代的必需品还只是在贩卖焦虑?先抛出个人观点:AI不会取代所有人,但是会取代生产资料不在自己手上的打工人。
AI被发明出来不是为了取代你,而是为了辅助你。他毕竟只是个工具,帮助你更好完成工作的工具。作为一名CV工程师,每天大量时间都在编码(CV)。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工具能快速辅助你提供你所需的产物,不用花大量时间到海量资料库中检索你所需要的,这当然是很香的。但是注意这个前提“你所需的”,现阶段AI出在这种大模型之下,必须依靠你的给与的一些提示词或一些上下文预料方能足够精确的给到你所需的产物。
AI能取代什么?
无独有偶,ChatGPT和专家均给出了类似能被替代的工种,如数据分析员,内容和报告攥写人员,翻译人员等。而有数据显示近7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他们工作的某些方面,但不是全部。
GPT确实弱化了一部分人的工作行为,甚至可以说AI替代近乎全部的60分以下的新手。对于编程行业来说,那些拷贝代码,完全依靠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的新手,被替代的可能性极大;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那些只会官方套话的人,被替代的可能性极大。而换个角度来说,并不是AI取代了他们,而是时代的发展速度远高于这些人的适应速度。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在21世纪依然生效。
AI不能取代什么?
无法取代人情世故
AI工具纵然能取代较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但是作为中国人可以说是具备“天然的优势”。历史上下五千年,国人一直讲究人情世故,不管是生活上还是职场工上。一个人能获得成功,智商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另一部分是情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现有的AI模型之下,往往很难猜测到这句话背后的弦外之音。当然以后可能会。
无法取代人的创造力
AI再怎么神乎其神也是属于人类的创造品,尽管目前看过去ChatGPT很具有创造力。对于人类来说,创造力是一种独特的特质,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物学和心理学。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目前AI还达不到可以匹配人类创造力的深度和广度。再者,创造力有时候是需要想象和直觉,以及当下所处的环境,文化的细微差异而共同作用下产生出来的。而目前的大数据模型下依然还缺乏这类的内容。
写在最后
写到这,可能也不明所以自己为什么写这些,可能读下来会发现词不达意,也有可能发现并不通顺。这些仅仅只是当下自己头脑中的有感而发,以及作为给自己的警戒(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成为了AI焦虑症患者之一)。AI作为时代发展潮流下的产物,我们必须要面对,适应时代的发展,让AI成为辅助我们更好完整某些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总想着”哪天会被AI取代”这种不怎么成熟的想法。同时也告警自己,不要人云亦云(可能这个词在这里不太合适),要淡然地看待当下的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作者:有一只柴犬原创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p793049488/article/details/1354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