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设计的的4个核心思想

来自《互联网产品之美》。

4个核心思想

1、强调面对面的沟通,也就是说沟通很重要,任何人的相互交流胜于任何流程和工具;

2、要把精力集中在可执行的程序上,可以运行的产品胜于综合性文档,也就是强调了原型、模型、演示等的重要性;

3、团队合作和团队激励,合作胜于谈判,敏捷开发能将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等全部团队成员融合成一个整体,大家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

4、团队成员要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适应变化胜于按部就班,敏捷开发的特点就是快速,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这点非常重要。

       敏捷设计强调的是团队成员的高度参与,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统一认识,把团队的目标变成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并得到每个团队成员的认同,

形成高度的凝聚力,以达到群策群力、高效协作的效果。

      在敏捷设计过程中,由于没有高度细化的文档,成员之间交互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面对面沟通,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协作关系促进了这种沟通,

并使得消息有效传达。

上面几段话,总体比较靠谱,文档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下面是自己的3点看法:

1、老外提出的很多概念、想法,可能是有一定的适用场景,也有可能是到了国内就“水土不服”,因为国内极度强调效率等特色化的东西。

懂得自然都懂。

我所经历学习到的:UML统一建模语言、敏捷开发、领域驱动设计、单元测试(国内普遍都是“伪”单元测试)。

概念都挺好,就是难以落地。

2、敏捷开发

国内存在非常推崇敏捷开发的人群,也有很多相关书籍和实际。

在xx厂xx团队期间,有幸参与了“敏捷开发”模式。

总的观点:“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其实,很难见到全新的事物和方法论,通常只是名字不同,但内涵其实都差不太多。

比如,敏捷开发的特有实践:早会、晚会、看板、认领工作和工时、master角色。

存在不接地气或者无法“普试”的做法。

1)、快速开发、快速上线。

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上游人群对“敏捷开发”的直观认识,就是:我提出一个需求,你们赶紧开发,赶紧上线。

单方面强调,加班加点干活。

“敏捷开发”成了让下游加班干活,快速出成果,廉价劳动力的借口和幌子。

2、早会和晚会

对于很多场景来说,会开多了,没啥意思,除了浪费时间。

1天大概就8小时,除去开会,进度不会那么明显。

频繁的开会,哪有这么快的进度更新。

如果跨部门、跨项目或者人员较多时,每个人的节奏根本就不同,比如上班下班时间点。

3)、看板

需求方或者大家之间,对别人的工作,根本没那么在乎。

如果是需求方和进度管理有需要,直接1个在线Excel表格或wiki页面即可。

纸质看板,写纸条、描述任务、贴纸条,已经过时啦。

通常来说,老板要的是:总的进度计划、里程碑节点、好的结果,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任务细节没那个功夫关注。

结果优先。

4)、认领工作和工时

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每个成员的定位角色,就决定了每个人该干嘛。

认领工作适用于自组织的情况?什么场景合适呢?

5)、master角色

一般不就是组长、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人担任么?

做的事情有啥本质区别吗?

还是说只是形式不同,名称不同?

3、事物发展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事物生长发展,需要相应的环境和土壤。

只吹好处,不讲环境,是无法落地的,最终只是形式而已。

中国的制度、人文环境、行业特点,都需要考虑,否则容易变了味,甚至成了相关人群的单方面道具。

文章出处登录后可见!

已经登录?立即刷新

共计人评分,平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票!成为第一位评论此文章。

(0)
心中带点小风骚的头像心中带点小风骚普通用户
上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