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规划:子序列问题(C++)

动态规划:子序列问题

    • 前言
    • 子序列问题
      • 1.最长递增子序列(中等)
      • 2.摆动序列(中等)
      • 3.最长递增子序列的个数(中等)
      • 4.最长数对链(中等)
      • 5.最长定差子序列(中等)
      • 6.最长的斐波那契子序列的长度(中等)
      • 7.最长等差序列(中等)
      • 8.等差数列划分II – 子序列(困难)

前言

动态规划往期文章:

  1. 动态规划入门:斐波那契数列模型以及多状态
  2. 动态规划:路径和子数组问题

子序列问题

1.最长递增子序列(中等)

链接:最长递增子序列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对于线性dp,我们通常采用下面两种表示:
    (1)以某个位置为结尾,……
    (2)以某个位置为起点,……
    这两种方式我们通常采用第一种,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再结合题目要求,我们可以定义状态表示为dp[i]:以i位置为结尾的所有子序列中,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2. 状态转移方程
    对于以i位置为结尾的子序列,一共有两种可能:
    (1)不接在别人后面,就自己一个,dp[i] = 1
    (2)接在[0,1,2,……,i – 1]这些位置后面,设0 <= j <= i – 1,能保持子序列递增(nums[j] < nums[i])就可以接在该位置后面。
    从0~i – 1枚举j,看接在那个位置后面长度最大:
    即dp[i] = max(dp[i], dp[j] + 1)

  3. 初始化
    每个位置最小都为1,全都初始化为1。

  4. 填表顺序
    保证填当前状态时,所需状态已经计算过,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没法直接确定最长子序列的结尾位置,一边dp一边更新最大值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lengthOfLIS(vector<int>& nums) {
        int n = nums.size();
        //dp[i]表示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vector<int> dp(n, 1);    
       int ret = 1;
        for(int i = 1; i < n; i++)
        {
            //从[0, i-1]看一圈,找接在那个符合条件的位置后面可以让子序列最长
            for(int j = 0; j < i; j++)       
                if(nums[j] < nums[i])
                    dp[i] = max(dp[i], dp[j] + 1);                         
            //看看能不能更新最大
            ret = max(ret, dp[i]);
        }
        return ret;
        //时间复杂度:O(N ^ 2)
        //空间复杂度:O(N)
    }
};

2.摆动序列(中等)

链接:摆动序列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依据前面的经验,我们依据可以定义状态表示为dp[i]:以i位置为结尾的所有摆动序列中的最大长度

  2. 状态转移方程
    对于长度大于1的摆动序列,其有两种情况:
    (1)处于上升状态,比如(1, 7, 4, 9)。
    (2)处于下降状态,比如(1, 17, 10)。
    因此我们需要同时记录两种状态,其中f[i]表示以i位置为结尾并处于上升状态的最长摆动序列长度,g[i]表示处于下降状态

    摆动序列分析完了,我们再来分析单个位置,一共有两种可能:
    (1)不接在别人后面,自己玩,dp[i] = 1
    (2)接在[0,1,2,……,i – 1]这些位置后面,设0 <= j <= i – 1。
    ①如果接在j位置后处于上升状态(nums[i] – nums[j] > 0),需要以j位置为结尾并处于下降状态的状态,即f[i] = g[j] + 1
    ②如果接在j位置后处于下降状态(nums[i] – nums[j] < 0),需要以j位置为结尾并处于上升状态的状态,即g[i] = f[j] + 1

  3. 初始化
    序列长度最小为1,所有位置全都初始化为1

  4. 填表顺序
    保证填当前状态时,所需状态已经计算过,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没法直接确定最长摆动序列的结尾,所以一边dp一边更新最大值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wiggleMaxLength(vector<int>& nums) 
    {
        //dp[i]表示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摆动序列长度
        int n = nums.size();
        vector<int> f(n, 1);//处于上升状态
        vector<int> g(n, 1); //处于下降状态
        int ret = f[0]; //记录最终结果
        for(int i = 1; i < n; i++)
        {
            for(int j = 0; j < i; j++)
            {
                int gap = nums[i] - nums[j];
                //处于上升
                if(gap > 0)
                    f[i] = max(f[i], g[j] + 1);
                //处于下降
                else if(gap < 0)
                    g[i] = max(g[i], f[j] + 1);
                //相同的情况为1不用处理
            }
            ret = max({ret, f[i], g[i]});
        }
        return ret;
        //时间复杂度:O(N ^ 2)
        //空间复杂度:O(N)
    }
};

3.最长递增子序列的个数(中等)

链接:最长递增子序列的个数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依据前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定义状态表示dp[i]: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个数

  2. 状态转移方程
    要更新当前位置的最长递增子序列个数,无非是看接在那几个位置后面长度最大,但问题就在于现在只有前面位置的序列个数,没有长度,所以我们需要再加一个表来记录长度:
    (1)count[i]: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个数
    (2)len[i]: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

    len[i]前面已经讲过,我们分析count[i]:
    (1)不接在别人后面,最大长度就为1,count[i] = 1
    (2)接在[0,1,2,……,i – 1]这些位置后面,设0 <= j <= i – 1,能保持子序列递增(nums[j] < nums[i])就可以接在该位置后面。

    从0~i – 1枚举j,依据接在那个位置后面的长度进行分析:
    ①比原来长度小(len[i] > len[j] + 1),不用管。
    ②比原来长度大(len[i] < len[j] + 1),原来的序列个数无论多少都必须狠狠切割了,个数更新为更长的,即count[i] = count[j]
    ③和原来长度一样(len[i] == len[j] + 1),计数增加,即count[i] += count[j]

  3. 初始化
    序列长度最小为1,全都初始化为1

  4. 填表顺序
    保证填当前状态时,所需状态已经计算过,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1)完成了前面的工作,我们知道以每一个位置为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和个数,但是并不知道以那几个位置为结尾的序列最长,所以我们需要一边dp一边更新最大长度max_length
    (2)知道了最大长度,我们只需要遍历一次count表,把长度为max_length的序列统计出来即可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ndNumberOfLIS(vector<int>& nums) {
        int n = nums.size();
        vector<int> count(n, 1); //f[i]表示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子序列个数
        auto len = count; //g[i]表示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
        int max_length = len[0];
        for(int i = 1; i < n; i++)
        {
            for(int j = 0; j < i; j++)
            {
                if(nums[i] > nums[j])
                {
                    //找到了更加长的
                    if(len[i] < len[j] + 1)
                    {
                        len[i] = len[j] + 1;
                        count[i] = count[j];
                    }
                    else if(len[i] == len[j] + 1) //长度相同                 
                        count[i] += count[j];               
                }
            }
            max_length = max(max_length, len[i]);
        }
        int ret = 0;    //返回值
        //遍历一次,计算最长序列个数
        for(int i = 0; i < n; i++)      
            if(len[i] == max_length)
                ret += count[i];
        return ret;
        //时间复杂度:O(N ^ 2)
        //空间复杂度:O(N)
    }
};

4.最长数对链(中等)

链接:最长数对链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依据前面经验,我们定义状态表示dp[i]:以i位置为结尾最长数对链长度

  2. 状态转移方程
    这个题目的分析其实和前面的最长递增子序列基本一致。
    (1)不接在别人后面,自己玩,dp[i] = 1
    (2)接在[0,1,2,……,i – 1]这些位置后面,设0 <= j <= i – 1,满足数对链要求(pairs[j][1] < pairs[i][0])就可以接在该位置后面。
    从0~i – 1枚举j,看接在那个位置后面长度最大:
    即dp[i] = max(dp[i], dp[j] + 1)

  3. 初始化
    长度最小为1,全都初始化为1

  4. 填表顺序
    保证填当前状态时,所需状态已经计算过,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没法直接确定最长数对链的结尾,所以一边dp一边更新最大值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findLongestChain(vector<vector<int>>& pairs) {              
        sort(pairs.begin(), pairs.end());   //先排序
        int n = pairs.size();
        //dp[i]表示以i位置为终点的最长长度
        vector<int> dp(n, 1);
        int ret = 1; //记录最长
        for(int i = 1; i < n; i++)
        {
            for(int j = 0; j < i; j++)                      
                if(pairs[j][1] < pairs[i][0]) //如果可以接在后面            
                    dp[i] = max(dp[i], dp[j] + 1);                         
            ret = max(ret, dp[i]);
        }
        return ret;
        //时间复杂度:O(N ^ 2)
        //空间复杂度:O(N)
    }
};

5.最长定差子序列(中等)

链接:最长定差子序列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依据前面的经验,我们定义状态表示dp[i]:以下标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等差子序列长度

  2. 状态转移方程
    这个题目最好想的做法就是递增子序列的做法,但这样写会超时,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
    (1)递增子序列可以接在很多位置的后面。
    (2)等差子序列只能接在固定的位置后面,比如(1, 2, 3, 4),difference为1,里面的4只能接在3后面,其它的判断都是多余的。

    那我们就换一种思路,还是(1, 2, 3, 4),difference为1这个例子,我们在填4位置的时候,如果能够直接找到以3(arr[i] – difference)为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就好了。
    我们可以把元素arr[i]与dp[i]绑定,创建一个哈希表hash,我们可以直接在这个哈希表中做动态规划,那状态转移方程就为:
    hash[i] = hash[arr[i] – difference] + 1

  3. 初始化
    在填表的时候,如果前置状态不存在,我们不单独处理(0加1变成1刚好对应自己一个的情况)。因此我们只需要把第⼀个元素放进哈希表中, hash[arr[0]] = 1即可

  4. 填表顺序
    保证填当前状态时,所需状态已经计算过,填表顺序为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不确定最长等差子序列的结尾,所以一边dp一边更新最大值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longestSubsequence(vector<int>& arr, int difference) 
    {
        // 创建⼀个哈希表
        unordered_map<int, int> hash; // {arr[i], dp[i]}
        hash[arr[0]] = 1; // 初始化
        int ret = 1;
        for(int i = 1; i < arr.size(); i++)
        {
            hash[arr[i]] = hash[arr[i] - difference] + 1;
            ret = max(ret, hash[arr[i]]);
        }
        return ret;
        //时间复杂度:O(N)
        //空间复杂度:O(N)
    }
};

6.最长的斐波那契子序列的长度(中等)

链接:最长的斐波那契子序列的长度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依据经验我们可能会定义状态表示为以i位置为结尾的最长斐波那契序列的长度,但这样定义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不知道接在某一个位置后能否构成斐波那契序列
    一个元素无法确定,但如果我们知道斐波那契序列的后两个元素,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前一个元素,从而解决前面的问题。
    所以定义一个二维表dp[i][j]:以i,j位置为后两个元素的最长斐波那契序列的长度

  2. 状态转移方程
    规定 i 比 j 小,其中j从[2, n – 1]开始枚举,i从[1, j – 1]开始枚举。
    设 nums[i] = b, nums[j] = c ,那么这个序列的前⼀个元素就是 a = c – b ,我们根据 a 的情况讨论:
    (1)a存在,设其下标为k,并且 a < b,这个时候c可以接在以a、b为结尾的斐波那契序列后面,则dp[i][j] = dp[k][i] + 1
    (2)a存在,但是 b < a < c,这个时候只能b和c两个自己构成,dp[i][j] = 2
    (3)a不存在,这个时候只能b和c两个自己构成,dp[i][j] = 2

    我们发现,在状态转移⽅程中,我们需要确定 a 元素的下标。因此我们可以在 dp 之前,将所有的「元素 + 下标」绑定在⼀起,放到哈希表中。

  3. 初始化
    长度最小为2,全都初始化为2

  4. 填表顺序
    固定最后一个数,枚举倒数第二个数

  5. 返回值
    不确定最长斐波那契子序列的结尾,所以一边dp一边更新最大值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lenLongestFibSubseq(vector<int>& arr)
    {
        int n = arr.size();
        //i->j
        dp[i][j]表示以i,j为后两个的斐波那契数列最长长度
        vector<vector<int>> dp(n, vector<int>(n, 2));
        unordered_map<int, int> hash;
        for(int i = 0; i < n; i++) hash[arr[i]] = i;

        int ret = 2;
        for (int j = 2; j < n; j++)
        {
            for (int i = 1; i < j; i++)
            {
                int former = arr[j] - arr[i];
                //a b c,a < b 并且a存在
                if (former < arr[i] &&  hash.count(former))
                {
                    dp[i][j] = dp[hash[former]][i] + 1;
                }
                ret = max(ret, dp[i][j]);
            }
        }
        //斐波那契序列最小为3,为2的情况返回0
        return ret > 2 ? ret : 0;
        //时间复杂度:O(N)
        //空间复杂度:O(N ^ 2)
    }
};

7.最长等差序列(中等)

链接:最长等差序列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和前面一道题类似,只有一个元素无法确定等差序列的样子,我们需要有后面两个元素才能确定,故定义一个二维表dp[i][j]:以i,j为后两个元素的最长等差子序列的长度

  2. 状态转移方程
    规定 i 比 j 小,设 nums[i] = b, nums[j] = c ,那么这个序列的前⼀个元素就是 a = 2 * nums[i] – nums[j] (等差序列的性质捏) ,我们根据 a 的情况讨论:
    (1)a存在,设其下标为k,这个时候c可以接在以a、b为结尾的序列后面,则dp[i][j] = dp[k][i] + 1
    (2)a不存在,这个时候只能b和c两个自己构成,dp[i][j] = 2

    我们发现,在状态转移方程中,我们需要确定 a 元素的下标。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元素 + 下标」绑定在⼀起,放到哈希表中。对于这个题目哈希表有两种方案:
    (1)在dp前就直接放入哈希表,可能出现重复的元素(这个题目是乱序的,前面一题严格递增),要记录这些重复元素,需要让它们的下标形成一个数组,填表前要先遍历数组找到需要的下标,时间消耗很大,这个方案通过不了
    (2)只能采取一边dp一边存入哈希表的方式,在i位置使用完后存入哈希表中,但填表顺序必须固定倒数第二,枚举倒数第一,不能采用上一题固定倒一,枚举倒二的填表方式。我们看这个例子:【0,2,4,4,4,6,8,4,9,4,4】,最后一个4固定,第一个4为倒数第二时,应该去找之前4的下标(这里前面是[0,2],没有4,意味着这个数不应该在哈希表中,但固定倒一,枚举倒二的填表方式使得哈希表中是有保存的,这个时候就完全乱了)

  3. 初始化
    长度最小为2,全部初始化为2

  4. 填表顺序
    填表顺序为固定倒数第二,枚举倒数第一

  5. 返回值
    不确定最长等差序列的结尾,所以一边dp一边更新最大值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dp[i][j]表示以i,j为结尾的最长等差数列长度
    int longestArithSeqLength(vector<int>& nums) {
        int n = nums.size();
        unordered_map<int, int> hash;       
        hash[nums[0]] = 0;
        vector<vector<int>> dp(n, vector<int>(n, 2));
        int ret = 2;
        for (int i = 1; i < n; i++) //倒数第二个
        {
            for (int j = i + 1; j < n; j++)
            {
                int former = 2 * nums[i] - nums[j];
                if (hash.count(former))
                    dp[i][j] = dp[hash[former]][i] + 1;
                ret = max(ret, dp[i][j]);
            }
            hash[nums[i]] = i;
        }
        return ret;
        //时间复杂度:O(N ^ 2)
        //空间复杂度:O(N ^ 2)
    }
};

8.等差数列划分II – 子序列(困难)

链接:等差数列划分II – 子序列

  • 题目描述

  • 做题步骤

  1. 状态表示
    和前面一道题一致,只有一个元素无法确定等差序列的样子,我们需要有后面两个元素才能确定,故定义一个二维表dp[i][j]:以i,j为后两个元素的等差子序列个数

  2. 状态转移方程
    首先,这个题目不存在重复的等差子序列,只要组成的元素位置不同就视为不同子序列,比如[7,7,7,7,7]这个数组等差子序列个数高达16个。

    规定 i 比 j 小,设 nums[i] = b, nums[j] = c ,那么这个序列的前⼀个元素就是 a = 2 * nums[i] – nums[j] ,我们根据 a 的情况讨论:
    (1)a存在,这个时候c可以接在以a、b为结尾的序列后面。设a下标为k,这里下标情况就和前面不同了,因为可能存在多个a,我们需要用一个下标数组来记录不同位置的a下标,当k < i时(a在i的前面),dp[i][j] += dp[k][i] + 1,这里的+1表示[a,b,c]这一组,把满足条件的a全部加起来即可
    (2)a不存在,这个时候只能b和c两个自己构成,dp[i][j] = 2

    我们发现,在状态转移方程中,我们需要确定 a 元素的下标。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元素 + 下标数组」绑定在⼀起,放到哈希表中。

  3. 初始化
    无需初始化,默认为0。

  4. 填表顺序
    填表顺序为固定倒一,枚举倒二

  5. 返回值
    定义变量sum,一边dp一边累加

  • 代码实现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numberOfArithmeticSlices(vector<int>& nums) {
        int n = nums.size();
        //dp[i][j]表示以i,j为结尾的等差数列个数,规定j > i
        //前置可能有存在多个,需要一一加起来
        vector<vector<int>> dp(n, vector<int>(n));
        unordered_map<long long, vector<int>> hash; //数据和下标数组绑定
        for(int i = 0; i < n; i++)
            hash[nums[i]].push_back(i);
        int sum = 0;
        for(int j = 2; j < n; j++)
        {
            for(int i = 1; i < j; i++)
            {
                long long former = (long long)nums[i] * 2 - nums[j]; //处理数据溢出
                if(hash.count(former))
                {
                    for(auto k : hash[former])
                    {
                        //former必须在左边
                        if(k < i)
                            dp[i][j] += dp[k][i] + 1; //这里的1表示[a,b,c]单独一组
                        else //当前a下标不满足,后面的也一定不满足,可以直接跳出
                            break;
                    }      
                }
                sum += dp[i][j];
            }
        }
        return sum;
        //相同数据不多的情况下
        //时间复杂度:O(N ^ 2)
        //空间复杂度:O(N ^ 2)
    }
};

文章出处登录后可见!

已经登录?立即刷新

共计人评分,平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票!成为第一位评论此文章。

(0)
社会演员多的头像社会演员多普通用户
上一篇 2023年12月21日
下一篇 2023年12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