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30题

目录


目录

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无目的的。如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就不能称为教育。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3.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个人的主观努力等。其中,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

但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仅为能力发展提供某种可能性,把遗传视为制约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不科学的。

要使遗传为能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认为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是错误的。


4.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而只能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其所规定的轨道上发挥作用,不能超越这一轨道。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5.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也称积极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也称消极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例如,应试教育下追求高分数的标准化教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也存在消极影响。


6.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

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不能因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就认为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7.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

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8.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其中,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不是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9.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故我国普通高中也属于基础教育。


10.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1.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能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但教学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12.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教学还需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题干中的表述是错误的。


13.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地掌握知识。

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

直观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来说,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在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手段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还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故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1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德育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德育是指广义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15.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认识的发展往往先于道德行为的发展。

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一定就有正确的行为,因为它与道德主体对认识的内化程度有关。

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也对道德行为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形成道德行为,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除了道德认识外,还必须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信念的参与。因此,并不是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16.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②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③从德育过程的结果来看,学生形成的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从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学生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把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等同。

17.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在不断促进并检验着教师的教,教学彼此相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充分注重学生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过程决定着教学内容内化的可能性和程度,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掌握,而且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1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确实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原则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散布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等。但是,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也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助于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等。

19.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 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课程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领域主要包括知识领域、智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知识领域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基本技能;智能领域包括领会、转换、表述、分析、 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能力;情感态度领域包括兴趣、志向、价值观、态度和性格等品质。题干的说法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是错误的。

20.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适应、疲劳、药物等亦能引起行为变化,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使成绩暂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比较短暂,不能称为学习。

21.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与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相反,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就是负迁移。在学习中,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而可能带来的负迁移。

22.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逆向迁移和负迁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的不同,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逆向迁移可能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也可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可能是逆向的,也可能是顺向的。因此不能说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题干说法错误。

23.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24.负强化就是惩罚。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两者的主要区别:①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的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②实施时机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的;③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快的。故题干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25.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26.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液体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液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成熟,相对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个体的遗传素质。

27.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了其他无关的对象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行为,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行为,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

28.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的作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题干说法错误。

29.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习得性无力感也称习得性无助感,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塞利格曼提出。一般认为,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故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30.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儿童虽然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发展阶段。因此,即便是有良好的外界环境的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不能跳过具体运算阶段,而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

文章出处登录后可见!

已经登录?立即刷新

共计人评分,平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票!成为第一位评论此文章。

(0)
社会演员多的头像社会演员多普通用户
上一篇 2023年12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12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