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参考资料
1. 基本模型建立
我们作如下假设:
- 车辆所受的空气的力只会对车身坐标系x轴方向上的运动有影响,y轴方向和沿着z轴的旋转不会受到空气力的影响;
- 车辆运行在二维平面中,也就是z轴无速度。
- 车辆轮胎力运行在线性区间。
在运动学模型中,我们假设了单车模型中前后轮的速度矢量与轮子方向一致。当车辆速度很高时,单车模型中前后轮的速度矢量不再与轮子方向一致。此时运动学模型就不能准确地描述车辆的运动状态,这就需要使用动力学模型对车辆进行建模。
车辆单车模型中需要考虑两个维度的信息,这两个维度分别指代表车辆横向位置信息的 和表示车辆偏航角信息的 。他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纵向力(Longitudinal force) 和 横向力(Lateral force), 纵向力就是使车辆前后移动的力量,而横向力则促使车辆在横向移动,在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轮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一定的物理常识,轮胎是车辆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力的来源)。
之所以叫二自由度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就是因为二自由度指的是横向上y轴的运动和绕z轴的转动,忽略了纵向x轴的运动。
建立如下坐标系,X,Y表示全局坐标系,x,y则表示车身坐标系,x轴方向沿车辆中轴方向向前,y轴方向朝右,其车辆中心在质心位置。车辆的状态信息表示为,即方向上的位置,偏航角和速度。
平动
首先假设车辆为一个质点,对该质点进行受力分析,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其中,
-
为车辆重心处 轴方向的惯性加速度,满足
-
和 分别表示车前轮和后轮所受到的力在y轴方向上的分量。
-
和 分别表示车前轮和后轮所受到的力在x轴方向上的分量。
-
表示车在x轴方向受到的空气阻力。
平动过程中,有两 种力共同作用产生加速度 : 车辆延 轴产生的惯性加速度 和车辆绕旋转中心 旋转产生的向心加速度
将公式(2)带入公式(1)得
同理,沿着x轴有
其中,
转动
假设车辆为刚体,刚体绕重心转动,该运动过程使用力矩和转动惯量进行描述。 车辆绕Z轴旋转产生的力矩平衡,对应的偏航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 和 代表前后轮胎到重心的距离。
2. 横向(y方向)受力计算
车辆轮胎在y轴方向受到的力、 实验结果表明,其大小正比于轮胎的侧滑角。其侧滑角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前轮侧滑角为
其中, 代表速度矢量与车辆纵轴的夹角, 代表前轮转向角。
同理,由于后轮转向角 为 0 ,故后轮侧滑角为
车辆前轮的横向力可以表示为
其中,比例常数 代表每个前轮的转弯刚度(cornering stiffness)。
同理后轮的横向力可以写为
其中,比例常数 代表每个后轮的转弯刚度(cornering stiffness)。
3. 横向动力学模型推导
点 C 代表车辆的重心, A 点和 B点到重心的距离分别用 和 表示,轴距表示为。
车辆平动产生的速度分量 和 ,以及绕点 转动产生的线速度 和 (根据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得到)组成。根据上图得
由于通常情况下速度矢量的夹角很小,可以使用小角度近似原理
得
将等式(7)、(8)、(11)和(12)代入等式(3)中得
等式(13)左右两边同时除以 ,分别提取 和 项得
转化为矩阵形式如下
同理,将等式(7)、(8)、(11)和(12)代入等式(4)中得
等式(16)左右两边同时除以 ,分别提取 和 项得
等效的矩阵形式为
根据等式(15)和(18)得
注意:上述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建立在车辆侧滑角很小的情况下,这时的轮胎作用力与侧滑角可以近似为线性关系。当侧滑角很大时,轮胎作用力与侧滑角就不再是线性关系。
补充——考虑路面坡度角
如果还额外考虑路面坡度角(road bank angles)的影响,则公式(1)应写为
式中
为路面坡度角,如下图所示
转动过程不受坡度角影响,即公式(4)不变。因此,其它按部就班推导即可。
4. 纵向(x方向)受力计算
车辆在 轴方向的力 与轮胎的滑比 成正比。其定义为:
因此有:
其中 为纵向的轮胎刚性参数(tire stiffness parameters)。
对于空气阻力 :
另外在全局坐标系下:
联立等式(3-2),(21),(22),(23),得
5. 动力学模型总结
联立等式(14),(17),(24),(25)得
文章出处登录后可见!